特富野古道是阿里山附近一條頗負盛名的古道,長久以來一直想去造訪,這次把古道搭配阿里山周邊景點連結成一個環狀線,不但可以飽覽步道優美的林相,還可以探訪鄒族部落的風采.
今天的探路以石桌為起點,石桌是阿里山公路上最熱鬧的聚落,補給沒有問題,而且附近還有一個免費的停車場,停車場旁邊有公共廁所,擦洗更衣很方便.
清晨4點半開車南下,早上7點左右便從石桌往阿里山出發,早晨的阿里山公路沒有熙來攘往的遊覽車,因此空氣特別清新,路過迷糊步道入口感覺這個名稱太有趣了,希望今天騎車不會迷迷糊糊不知所措.
位於台十八線阿里山公路七十一公里處的芙谷峨橋,是因應88風災大崩塌之後新建的紅色鋼橋,共斥資二億八千多萬元,歷時近三年才興建完成,橋長198公尺,橋面寬9公尺,是一座單跨半穿越式鋼拱橋,造型極為優雅簡淨。紅色的橋身橫過山谷,遠遠望去宛如一條長虹,極為狀觀美麗。
阿里山「芙谷峨橋」以鄒族原住民語音FKUO命名,意味著滿山遍野的「芙谷峨」樹,也就是「山芙蓉」,山芙蓉是鄒族的吉祥樹種。芙谷峨橋橋身彩繪代表鄒族的紅色,在綠色群山中顯得相當醒目,完工後,象徵吉祥長久的山芙蓉再次綻放在阿里山,為大阿里山地區增添一處美麗景點。
離開芙谷峨橋後沒多久抵達十字路,今天時間還算充裕,當然要逛逛這阿里山鐵路上的一個小站.
十字路很明顯是森林鐵路興建後產生的地名,鐵路為東西向,南北向則是鄒族原住民往來來吉~特富野/達邦部落的路徑,兩者在此處交會,因此被命名為十字路。目前此地居民以原住民為主,行政上則是隸屬阿里山鄉十字村,這個村子很厲害,面積廣闊,多林、十字路、屏遮那、二萬坪等站都位其範圍内。
走上斜坡最醒目的景點就是十字國小.
十字國小位於十字村最高處,校園位在山的稜背上,往南可遠眺特富野村,往北俯瞰雄偉壯闊的塔山和寬廣的山林深谷,是一座環境很優美的校園卻也是全縣學生最少的小學。
十字路車站可說是阿里山林鐵山地段最容易找的車站,它就在阿里山公路(省道台18線)大約77K處,位於一處視野良好的大彎道觀景亭另一側,只要登上旁邊的階梯便可進入十字路部落,車站就在聚落中十字國小後方。此站也是林鐵唯一位於阿里山公路旁的車站。
由於阿里山鐵路還沒全線通車,目前在十字路車站只有鐵道維修人員在工作,平常來這裡的遊客不多,工作人員告訴我車站旁邊的觀景平台可以看到周遭美麗的風景喔!
車站旁邊觀景台只有兩層樓高度,因為視野良好,已經足以眺望十字路北邊和西邊的廣大範圍。往北的話可以看到來吉部落和阿里山溪溪谷,往西可以看到多林部落
從觀景台也可以俯瞰整個車站外貌.
由於十字路車站隱身於整排民宅之間,外觀看起來沒什麼不同;若不是前面有站名字樣,根本無法區分。
鐵道兩旁民宅不少,不但新舊交陳,而且民宅與鐵道靠得非常近.
離開十字路後續行1公里(省道台18線78公里處)轉進左邊一條小路準備往阿里山鐵路另一個車站~二萬坪車站,到現場才發現這條小路入口狹窄,兩旁雜草叢生,也沒有道路編號,有沒有風險一概不知,該不該走這條路讓我猶豫了片刻.
山上掉落的碎石橫陳在路中央,除了小心地面的碎石外還必須留意邊坡的狀況.
剛開始的水泥路面已經被碎石路所取代,還好昨晚把平常上下班使用已經嚴重磨損到沒有胎紋的後輪外胎換掉,否則今天這種路面不爆胎才怪.
部分路面偶有積水,到目前為止感覺和另行產業道路路況差不多,不過路面濕軟加上爬坡騎乘速度只能比用走的快一點點.
越往裡面走路況越差,不但道路中央長滿雜草,兩旁車道也濕滑不堪且佈滿大小石子,根本無法騎車,只能用牽車的方式前進.
穿著夾腳拖踩在滿是雜草的路上除了弄髒弄濕襪子外,我還很擔心會不會被蛇咬,而且路的兩旁還有咬人貓,不小心被咬人貓咬到又痛又癢,這哪是車子走的路,路況簡直比力行產業道路爛十倍,是我走過最爛的道路.
路旁停放一部報銷的吉普車,這景象好像進到侏儸紀世界,超恐怖的,不過這條路還有一項唯一的優點就是沒有車子,空氣非常好,而且道路兩旁林木蓊鬱,非常涼爽,但我發誓以後絕對不會再走這條路.
好不容易走出(再次強調是用走的)最艱苦路段,這裡偶爾遇到小發財車停放路邊但卻不見人影,人去了哪裡我也莫宰羊.
最後總算回到可愛的水泥路面,感覺前途豁然開朗,有種重生的感覺,實在是因為剛才的路況太可怕太可怕了!
阿里山垃圾轉運站怎麼會是在這種地方?看到水泥建築表示我已經確定離開侏儸紀世界了.
大約20分鐘之後抵達兩萬坪風景區,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前方的鐵路還在整建中.
2009年8月8日的88(莫拉克颱風)風災讓阿里山鐵路路基嚴重流失,行政院撥款十億進行災後重建,阿里山鐵路復建工程超乎預期順利,森鐵小火車並於九月十六日首度開進阿里山,工作人員還興奮地放鞭炮慶賀,原本預計2015年12月25日全線通車的阿里山鐵路卻被今年9月29日的杜鵑颱風吹毀了,58k處(在十字路和屏遮那之間)大崩塌讓通車時間遙遙無期,看這麼多工作人員賣力的施工,我們只能說聲加油加油.
相關報導: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920810
在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遇到一對退休的夫婦,他們問我從哪裡騎上來以及後續的行程,我們相談甚歡,他說因為鐵路不通,白天可以走鐵道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不但省去門票,而且沿途景色宜人喔!
我原本打算等一下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門口攤販區吃中餐,這對夫婦告訴我遊樂區門口的攤販已經全部集中在遊樂區裡面了,他建議我的中餐不妨在青年活解決,活動中心的福利社有販賣泡麵ˋ餅乾之類的零食.
阿里山青年活動中心就在車站旁,坦白說這個救國團體系的青年活動中心位置並不好,離森林遊樂區頗遠,因此並沒有很受青睞,蠻冷清的。不過這裡因為視野遼闊,又稍微遠離阿里山的觀光鬧區,所以觀星條件極佳。
進入青年活動中心,一樓空空盪盪只有一位服務人員,整體環境還算清幽乾淨,服務台旁邊有一小小間福利社,販賣的物品種類不多,今天中午就決定來個滿漢大餐.吃飽後到二萬坪車站走走.
說到二萬坪車站的由來,據說最初日本人發現此區域地形寬闊平坦,丈量之下約有2萬坪的面積,因此命名為二萬平(此處用「平」而不是用面積的「坪」,應是指山巒間的「平」坦之地,類似的地名例如黑部立山的「美女平」),並打算當作阿里山森林鐵路總站。不過由於此處與當時主要林場集散地還是有點距離,高度也有落差,於是再把鐵路延伸至沼平車站。但二萬平車站存續下來,而且由於地勢寬闊、適合進行調度補給,還修建了少見的三角線,可說是與竹崎並列的重要大站,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才改為二萬坪。
一些風災前的圖片顯示,二萬坪站原本有個混凝土站房,外牆為磁磚,但現在已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間木造建築,它的外型看起來很像車站,但其實內部是一間廁所。
(上面圖片取自網路)
二萬坪站正好位於屏遮那大斷崖正上方,因此在風災中也是受創極深,原本的站場,大概有一半面積,也就是月台外側區域,都送給了土石流。雖然復舊工程進行重填路基、修築邊坡,基本上已經恢復原有的站場寬度,但明顯可以看出修補的痕跡,踏在上面感覺非常虛,好像隨時有可能會再崩塌。
(上面圖片取自網路)
二萬坪車站的月台.
走到圍欄旁,向下看大斷崖滑走坡的景象真的是怵目驚心。在這裡絕對不要相信人定勝天的鬼話,遇到下過大雨或地震之後千萬不要接近二萬坪車站,就算將來重新通車後也是一樣。
(上面圖片取自網路)
二萬坪車站平台右手邊正好面對塔山,是觀賞塔山日落雲海的極佳景點。由於秋冬雲海常於海拔一千八百公尺附近的高度形成,海拔二千公尺的二萬平便佔盡了天時地利,最佳的視野為二萬坪車站的鐵道旁。
離開二萬坪車站之後往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前進,來到睽違已久的森林遊樂區沒有多大的喜悅,遊樂區外面停車場滿滿的是遊覽車,一想到遊樂區裡面人山人海操著強國人民的口音心就冷掉了,幸好今天此行的目的地不是這裡,遊樂區門口拍完照後繼續往新中橫公路自忠方向前進.
特富野古道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由新中橫公路96.5k自忠入口至特富野,全長 6.32公里,單程步行時間約4小時,步道前段較為平緩,沿途遍植柳杉;後段則是陡下的枕木階梯步道,為闊葉原始森林,四季景觀變化多端,動植物生態豐富,是極佳的賞鳥步道。
「自忠」舊名為「兒玉」係為了紀念日本治臺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先總統蔣公早年於巡視阿里山時,曾登臨路旁土丘觀景,認為此地景觀與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殉職處極為相似,遂以「自忠」取代「兒玉」,這就是自忠地名的由來。
古道早期為北鄒族人之舊獵徑,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伐運阿里山地區蘊藏豐富的紅檜、扁柏,便沿此古道闢築鐵道(舊水山線鐵道),時至今日昔日運材風光雖已不復見,但仍遺留舊鐵軌、棧道與檜木舊橋供後人緬懷當年蒸氣小火車奔馳於山林間的熱鬧景象。
民國90年嘉義林區管理處將古道整建成階梯式步道搭配礫石和枕木鋪面,並保留部分舊鐵道鋪面枕木及棧橋,此為該步道最大特色。
林務局在沿線設置許多解說牌,清楚地介紹古道歷史以及沿途生態.
途中設置一個小涼亭讓遊客做短暫休息,有些遊客把涼亭當作午餐地點煮食泡茶聊天,個人認為不太妥當.
古道大多是平整順暢的碎石路,雖然不時會遇到橫過路面的排水溝,但稍微減速小心從兩旁邊固定排水溝的木頭上方就可以順利通過。遇到這種還有枕木的鐵軌段,我發現鐵軌兩旁沒有枕木反而較平整,因此能騎就騎,不能騎就下來牽車。
從自忠入口到舊鐵道的終點長度約3.7公里,一般人大都走到這裡便折返.
3.7公里處闢建成寬廣的休息區讓許多遊客在這裡休息拍照,但我看看時間已經快不夠用了,而且等一下還有數千個階梯要走,還是趕路為先!
從3.7k 下到另一端古道入口落差有500公尺,如果以一般樓梯台階高度17.5公分來換算,這短短的2.6公里總共下了2857個台階,這也難怪一般人不走這一段路,幸好我是由上往下走,而且木棧階梯兩旁都還有空間,車子可以用牽的,省去用扛的力氣.
半走半跑大約花一個小時來到特富野古道另一端入口,離開古道後是一大段連續陡下坡,而且是超陡的坡,陡度高到若是反向要騎上來,恐怕會車頭一直翹起來。
騎車下滑往特富野部落途中遇到一個大家族成員問我離步道入口還有多遠,他們是因為不熟悉路況被衛星導航機帶到特富野端入口,可能是因為上山的路況太差了把車子停在路邊改成步行,我衡量時間和距離告訴他們不要再上山了,改天記得走新中橫公路從自忠入口進步道。
從古道特富野端入口到特富野部落還有6.5公里,落差達718公尺,前半段路況非常差,彎彎曲曲的山路雖然騎登山車也騎得心驚膽戰,幸好後半段重鋪水泥地才讓車子好走許多.
在這裡又遇到另一個迷糊的家庭,有一位迷糊的父親(外貌看起來很像原住民)帶三位小男生(大約國中生)從自忠方向下來走過頭,現在搞不清楚方向正和接洽的民宿業者在電話中雞同鴨講,民宿業者希望他們回到自忠入口處搭接駁車,經過我的協助民宿業者終於搞清楚這家人的目前所在位置,但這下子問題更大了,因為大人小孩都走得很累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想要民宿業者開車繞一大圈過來載人要加價2千元,這位父親一個頭兩個大,我也愛莫能助,因為我也在趕時間
經過一段長時間連續下坡總算在碟盤燒掉之前抵達特富野部落,特富野部落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是一座著名的鄒族部落,和另外一個鄒族部落達邦僅相隔一條伊斯基安溪,海拔約在800至1000公尺,約在距今350至400年間設立,達邦社與特富野社是目前阿里山的鄒族僅存的兩大社。
特富野部落與達邦部落一樣擁有一座庫巴(kuba),是特富野部落的地標,此外還有幾間美麗的教堂,西方宗教與傳統信仰並行,這是在這裡可以看到很特別的景象。
在鄒族人傳統觀念裡,擁有KUBA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社群才有資格稱為大社,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KUBA是一個大社的象徵,也是一個部落的政經中心,更是信仰聖地。
特富野和達邦之間有座紅色的鋼橋 ,另外還有一座吊橋互相連接。兩座橋雖然距離很近,但很有趣的是,紅色鋼橋名字為「特富野橋」,吊橋則名為「達邦吊橋」。
特富野橋.
達邦吊橋.
達邦部落到了,原本還想進到達邦部落巡禮,因為太陽快要下山了,不得已中途放棄
再見了!達邦部落,以後有機會還會再來.
回程捨棄169縣道改走竹腳部落聯絡道打算探訪優遊吧斯(YUYUPAS)鄒族文化園區,無奈太陽已經下山,漆黑的山路雖然有導航機指引方向仍免不了騎到民家的庭院,還問庭院的主人前面路有通嗎?真的是糗到爆,最後總算找到真正回家的路,結束今天有點驚險有點趕又好玩的探路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