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決定今晨按照計畫出發後,晚上10點就寢,並利用手機設定清晨4點morning call.
但清晨3點醒過來後卻一直睡不著,在床上翻來覆去仍無法睡著的情況下乾脆起床著裝.
正前方是花蓮火車站,時間是3點半.
抬頭仰望天空但見一輪明月高掛天空,雲層不厚,今天應是一個好天氣.
接著來到位於花蓮火車站對面的7-11便利商店吃點東西,並詢問店員往太魯閣的方向.
這時有一位熱心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一條捷徑,按照他指引的路最終會爬上陸橋,
我按照指示走但明明陸橋就在眼前卻找不到爬上陸橋的路,擔心走進彎曲的小巷會迷路,
路上又有許多野狗,在晚上視線昏暗的情況下決定騎回原來的7-11,再按照路標走.
上面照片顯示的時間是第一次從花蓮火車站前7-11便利商店離開的時間(3:39)
上面這張照片顯示的時間是第二次從花蓮火車站前7-11便利商店離開的時間.
兩個時間相差超過一個小時,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是:
1.走司機介紹的捷徑所浪費的時間.
2. 騎到"花蓮仁意宮"前因手機的鬧鐘響起,在關手機的鬧鐘時發現i-cash卡 遺忘在火車站前的7-11,
加上昨晚將所有的錢放在旅行袋裡短褲的口袋而以為錢也遺失,在無錢寸步難行的情況下緊急折返,
幸好i-cash 卡被店員所保管未遺失,我也順利想起紙鈔放在口袋裏.
東西失而復得雖然很高興,但我心裡在想這是否叫我不要單獨騎回台中.
事後老婆告訴我忘了拿i-cash卡就算了,再申請一張就好,但卻要損失超過1500元.
經過這一番折騰,真正離開花蓮的時間就是4點45分.
這就是花蓮仁意宮,第一次在這裡發現i-cash 卡遺失.
現在所顯示的時間是第二次來到這裡的時間了,我雙手合十祈求保佑一路平安.
這裡是位於秀林鄉公所附近的7-11,點一份關東煮外加一杯咖啡,i-cash 又差點忘了拿,
我想其中原因是現在的i-cash是利用感應扣款,不必經由店員的手,
少了經店員的手拿給你就有可能把它遺忘在感應器上,以後使用時要特別注意.
這裡是往太魯閣方向最後一個7-11便利商店,在此買了許多東西,包括3條巧克力,
一包超涼口香糖(路上提神用),2瓶水+2瓶運動飲料+1條杯子蛋糕+1個波蘿麵包,
因此整個旅行袋鼓鼓的,單車也變得非常重.
位於往太魯閣方向路上的亞洲水泥,看到她表示即將抵達太魯閣.
亞洲水泥的煙囪不斷在冒煙,機器也轟隆轟隆地響,最近因日本大地震可能引發水泥強大的需求吧.
算來我也是她的小股東(長期持有),就多給她多看一眼吧.
位在亞泥的對面道路兩邊新闢自行車道,有導覽圖.
由於時間還早,使用的人不多.
對面的自行車道還有高架設計呢.
遠望太魯閣的高山山頂還是雲霧繚繞,我想只要不要下雨就好.
台灣的「中部橫貫公路」開工於一九五六年,大致沿著合歡越嶺古道興建,
它曾是百年前原住民的獵徑;日治時代的理蕃道;二次大戰時的產金路;
國民政府遷台後,退除役官兵成為中橫的築路人,以手工及簡單機具開鑿中橫公路,
歷時五年通車,持人世之斧、竟未世之功,完成舉世之作,
讓世人得以一睹太魯閣峽谷的雄偉與壯麗.
中橫公路東段從太魯閣牌樓到天祥,全長約二十公里,沿線地質大多為大理岩,
流經其間的立霧溪切穿了大理石岩層,造就了舉世聞名的太魯閣峽谷。
想要盡情體驗這段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的世界級景觀,是「坐車太快、走路太慢、
而騎單車剛剛好」,經過這次的單車之旅,證實這句話形容得相當貼切.
進入太魯閣不久路旁有一間土地公廟,趕緊下馬雙手合十祈求一路平安.
中橫公路花蓮端的太魯閣口海拔六十公尺,距離標高四百八十公尺的「天祥」約僅二十公里,
在這樣的長度爬升四百多公尺,對騎單車來說,可說是緩坡向上,
加上這段路程風光實在太過秀麗,必定是處處停留賞景,騎起來可說輕鬆愉悅.
一騎進中橫公路,山區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聞了頓時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由於長春祠是遊客到中橫必駐足遊憩的景點,此路段又為單線行車,假日時常交通阻塞,
造成遊憩品質不佳,因此另興建一座雙車道鋼構「長春新橋」,
並新鑿「長春隧道」銜接這座長春舊橋,以紓解該路段長期因單線行車所造成之不便.
今天由於時間有點緊湊,無法再遊長春祠.
立霧溪的河道在這裡形成180度的轉彎,河道中滿佈大小不一從山上沖刷下來的鵝卵石.
「立霧溪」發源於合歡山、奇萊北峰之間的塔次基里溪,一路匯集托博闊溪、慈恩溪、瓦黑爾溪之後,
於天祥附近與大沙溪交會,自此以下的河段稱為立霧溪,隨後有荖西溪、科蘭溪及砂卡礑溪匯入,
一路奔騰東流、穿山切谷,蜿蜒曲折行進了五十八點四公里,才於花蓮縣新城鄉注入太平洋,
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生命動脈.
中橫公路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
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讚嘆震懾 .
高山峽谷是使台灣太魯閣國家公園名聞於世的地景,遠眺山頂開始風清雲散.
騎經這處名為「溪畔」的地方,攔阻立霧溪水的壩體是為提供下游的立霧發電廠之用,
由於立霧溪含砂量大,必須經常疏浚水壩,經濟效益並不高,對於自然生態也有不利的影響.
青山綠水中出現水泥巨物,景觀為之破壞,水壩為社會經濟與河川生態所帶來之利益與傷害,
值得人們深思與探討.
由於立霧溪含砂量大,溪水顏色並不清澈見底.
立霧溪畔這棵樹展現她的生命力,樹幹盤根錯節,枝葉非常茂密.
這個服務區時間還早尚未開放.
離服務區不遠處路旁豎立著"布洛灣遊憩區"的招牌,非常醒目.
按照指標布洛灣遊憩區離這里約2公里,雖然是爬坡但應該10分鐘左右可以抵達,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決定拜訪她.
位於山下入口處的原住民石雕.
果然約10分鐘就抵達遊憩區,指標顯示三個地方可供造訪,環流邱公園位在停車場旁,
裡頭種植各種花草樹木.
布洛灣遊憩區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中橫燕子口附近的布洛灣台地上,
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所規劃管制,早期為原住民泰雅族族人據守之處,
是一處高位河階、三面環山、環境清幽的美麗之境.
從山上入口處往山下看,視野極佳,
這應該是服務中心吧,時間還早尚未開始營業.
"立德布洛灣山月邨"的入口處,往上是一個大約200公尺的爬坡.
山月邨的大廳入口處有許多木雕,據說來自漂流木.
山月邨前面的圓環,旁邊的停車場停有許多車子,應是昨晚在此過夜的旅客所擁有.
太魯閣可提供住宿的地方除天祥的晶華酒店外,這裡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
大廳裡提供遊客用餐,我發現許多遊客正在用早餐.
山月邨除提供小木屋供遊客住宿外,夜間有太魯閣族木琴樂器及口簧琴表演,還有夜間生態導覽等.
今日的布洛灣,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整建之下,將其規劃成為兼具觀光、
教育等多功能的休閒遊憩區。遊憩區內以原住民泰雅族式的人文建築風格為主,
設有圓頂舞場、飲食部、藝品部、文物展示館等設施,並結合生態保育的景觀設置,
讓到此參訪的遊客們可藉此深入了解泰雅族文化、親近大自然,非常適合闔家蒞臨到此參訪。
若是哪天您有空的話,不妨結伴同行到此一遊。
這裡的空氣非常清新,沒事能再這裡發呆也是人生一大享受.
圓環旁邊的木雕刻畫出大大小小各式人偶正跳著山地迎賓舞呢.
原來電影海角七號裡面用語"瑪拉上"寫成英文叫"MALUSU"翻成中文叫"您好嗎",應該是泰雅族用語.
從斜坡車道往山下看有圓頂舞場、飲食部、藝品部、文物展示館等設施.
「布洛灣」取自泰雅族族語音譯,為「回音」之意。
從這裡往山谷大喊也許就可以聽到回音喔.
離開布洛灣遊憩區後續往太魯閣的燕子口前進,遠處的吊橋橫跨立霧溪非常壯觀.
一路慢騎賞景拍照,上午8點才騎到燕子口步道口,這裡是遊客來到中橫必定停留的景點.
這時在燕子口的入口處有兩位從台中沙鹿來的美女正在拍照,在異鄉遇到同鄉的人讓人心中倍感親切.
我有告訴她們大肚休閒車隊的網址以及如何連結到我的部落格,非常歡迎來留言,甚至來加入車隊.
我請她們幫我拍照.
換個角度再一張.
拍完這張照片後她們騎著租來的機車到別處遊玩,我則繼續未完的行程.
沿著中橫公路騎到「燕子口」,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
並從這裡向西一直延伸到慈母橋,沿途山勢壁立千仞、雄奇險峻,
是立霧溪峽谷最膾炙人口的一段.
「燕子口」岩壁上的洞穴多沿著岩石的縫隙分佈,其成因係經地下水長時期溶蝕而成,
稱為「溶穴」,燕子口名稱由來,係因崖間溶穴纍纍似燕巢,
春夏之交常有小雨燕或洋燕成群穿梭呢喃,形成「百燕鳴谷」的奇景,故名燕子口.
鑑於中橫公路遊客日益增加,為提昇遊憩品質、改善交通並兼顧太魯閣峽谷景觀維護,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實施中橫公路「人車分道」設施,
在燕子口路段興建二座新隧道專供車輛行駛,這處原路段則改為人行景觀步道,
讓遊客可以更放心的悠遊其中.
「燕子口步道」可說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特色的步道,
現在悠閒的漫步在燕子口步道,在讚嘆鬼斧神工的的峽谷美景時,
很難想像這段狹窄的步道上曾經塞滿大小車輛、人車爭道的緊張情況.
太魯閣國家公園「人車分道」的實施,讓民眾能在步道中以輕鬆自在的方式體驗自然的美好,
感受這自然造化的神奇和魔力,真是政策成功的典範.
從燕子口步道經靳珩橋至錐麓斷崖,全長一千三百七十公尺,沿途可欣賞到太魯閣峽谷、
壺穴、斷崖等景觀,穿梭於曲折迂迴的神秘隧道.
絕壁峭立、仰不見天,太魯閣到天祥這段公路盤旋於崇山峻嶺、斷崖峭壁間,
所經過的峽谷地勢險峻,根本無法使用大型機械開闢挖掘,
大部分工程全靠最原始的方法,由人力一鍬一鏟、一斧一鑿而成,因此,
中橫公路在國際間被稱為”手工公路”.
中橫公路這條幾乎全由手工雕鑿出來的交通要道,是一條血淚交織的公路,
穿岩鑿壁、跨谷架橋,耗費四億三仟萬元,殉難員工二百一十二人,
才讓世人得以一窺太魯閣磅礡靈秀的美景.
太魯閣峽谷氣勢不凡、令人震懾,吸引我一路不停的猛按快門,捕捉這動人的景致,
這是大自然無遠弗屆的力量.
「流芳橋」位於中橫公路一百七十六點五公里處,錐麓斷崖與九曲洞之間,
立霧溪至此有一個九十度的大轉彎,流芳橋就在這裡橫跨過立霧溪峽谷.
站在流芳橋西端的觀景平台上,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向東望去,左右兩岸山壁矗立,
遠處是聳立的高山,溪流一路奔騰而下,與燕子口、九曲洞所看到的峽谷景觀,
視覺感受迥然不同.
昨天匆匆經過這裡時發現有許多人站在景觀平台上四處眺望,
當時我心中就在盤算今天一定要上去看個究竟.
早上8點半,騎到中橫公路景觀最精華的”九曲洞”.
這一段舉世聞名的峽谷景觀,屬於劇烈造山運動隆起所形成的變質岩區,
雖然這是一段以雄偉險峻之美見長的世界級景觀,卻也是一處最危險的路段.
「九曲洞」是太魯閣峽谷最精華的路段,在考量行車需求以及景觀維護等因素後,
國家公園管理處興建新的隧道取代舊公路的行車功能,
舊公路則和燕子口同樣設為行人賞景專用步道,讓遊客在不受車輛干擾下,
享受高品質的旅遊活動.
「九曲洞」行人賞景專用步道全長一點九公里,步行時間約三十分鐘,
也開放騎單車遊客進入,沿途可欣賞大理岩峽谷、溪流、斷層、
岩生植物生態及觀察上升氣流現象,由於極易產生落石,
強制規定遊客入內一定要戴安全帽,以維安全.
可能最近落石不斷,昨天和今天都沒有開放.
離開九曲洞後,緊接著是一段緩坡向上慢慢接近慈母橋.
慈母橋是一座形狀美麗的紅色大橋,位於天祥以東3公里處的中橫公路上,
為立霧溪與其支流荖西溪的匯流處,因此這裡地名稱為"合流".
慈母橋東側橋頭建有"慈母亭",是先總統蔣公紀念母親王太夫人所建.
亭後面即是著名的"錐麓古道"入口.
橋中段旁有一塊名為青蛙石的巨岩,看似青蛙頭上戴著皇冠,上面建有一座"蘭亭"
這是經國先生爲紀念其母所建.
在這裡又遇到兩位美女,這張照片也是出自她們的傑作.
離開慈母橋後不久來到"合流露營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紓解天祥地區遊客住宿壓力,
並增進遊客對大自然環境的體驗和享受寧靜的峽谷夜景,
於一九九二年將此處規劃設置為露營區.
綠水展示館設於綠水,位在中橫公路172公里處,距天祥約2公里。
上午9點終於來到今天行程的最後一個補給點"天祥".
天祥距離太魯閣口約 二十公里 ,海拔 四百八十公尺 ,日據時代曾設佐久間神社,
中橫公路開通以後,在此設立文天祥塑像,並更名為"天祥"
穿越天祥隧道後,迎面而來的是就是這座"普渡橋",過橋沿階梯往上行走,
可見二十六尺高的白衣觀音像及七層高的天峰塔,
山頭還有一尊號稱是東南亞最大的地藏王菩薩塑像,和祥德寺宏偉的大雄寶殿.
"稚暉橋"橫跨大沙溪銜接天祥遊憩區,其設計採用上拱式鋼構箱型樑結構,
雙車道及雙路肩行人道規劃,避免人車爭道影響遊客及行車安全.
來到位於天祥的晶華酒店,感覺上跟多年前來此遊玩時的樣貌差很多,以前可以自由進出,
上洗手間,買紀念品,屋外設有桌椅,屋旁設有熱食攤位可點餐邊吃美食邊欣賞風景.
現在有著一種令人難以親近的感覺,我強烈懷疑以前可能不是晶華酒店在經營.
既然這裡是重要的補給站,當然要找一家餐廳吃飽飯才可.
這是位於天祥公車站牌附近的餐廳,提供飯麵等多樣性選擇.
本來想吃炒麵,但考慮吃麵容易餓,因此改點炒飯+雞腿+金針湯,此外加購3瓶運動飲料,
總花費還不到300元.
天祥遊憩區腹地廣闊,餐飲店、飯店、公車站、停車場、郵局等一應俱全,
但就是沒有24小時的便利商店.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在此設置服務站,提供遊客解說咨詢服務.
停車廣場旁的「梅園」,植有兩排梅樹,每逢寒冬之際,都會綻放出玉潔冰清的花朵,
蔚為花海,漫步在盛開的梅樹下,花香撲鼻,花瓣如雪花般飄落,別有風味.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旁邊設有五星級的廁所,一定要來體驗一下.
一切準備妥當,離開天祥繼續未完成的旅程.
由於前面路段嚴重山崩,因此設有管制站,開放時間要等到10點.
我請管制人員通融一下,因為腳踏車的行進速度緩慢,請他們讓我先行通過.
(未完待續)...............